一所被戏称为最牛的职业技术学院,“五道口职业技术学院”,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五道口,在中国高校中,是神一般的存在,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清华大学。
前身是始建于1911年的清华学堂,校名“清华”源于校址“清华园”地名,是晚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,其建校的资金源于1908年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。
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,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。
从1909年起,至1929年留美预备部结束,清华共培养、选送留美学生1280人。
1933年起,清华大学面向全国招考留美公费生。
1937年“七七事变”后,国立清华大学迁到湖南长沙,与国立北京大学、私立南开大学联合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。
1938年,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西迁至云南昆明,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。
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,包括杨振宁、李政道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、82位中国科学院院士、1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等。
从1937年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组建开始,到1946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停止办学,西南联大前后共存在了8年零11个月。
1946年8月,西南联大师范学院留昆明联大旧址独立设置,定名国立昆明师范学院,1984年改称云南师范大学。
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结束时,在校生志愿选择学校,其中932人选择入清华,占总数的56.8%。
抗日战争胜利后,1946年迁回清华园。 1948年12月15日,清华大学获得解放。
1949年1月10日,北平军管会文化接管委员会正式宣布接管清华大学。
1950年6月,毛主席应张奚若教授转达清华师生员工的请求,为清华大学题写了校名。

从1949年-1970年,清华大学本科毕业生共28140人,专科毕业生934人。
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,全国高校停止招生。
1970年下半年,清华大学经中共中央批准开始招收“工农兵学员”,学制三年。
共招六届,培养本科毕业生13671人,专科生2682人。

清华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,位列国家“双一流”、“985工程”、“211工程”,入选“2011计划”、“珠峰计划”、“强基计划”、“111计划”,为九校联盟(C9)、松联盟、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、亚洲大学联盟、环太平洋大学联盟、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 、清华—剑桥—MIT低碳大学联盟成员、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基地,被誉为“红色工程师的摇篮”。
2022年12月信息显示,清华大学设有21个学院,59个系,开设88个本科专业。
学校有教职工总数16485人,其中教师3837人,职工9810人,博士后2838人。
其中,中国科学院院士52人,中国工程院院士37人,在岗博士生指导教师2870人。
中国科学院院士:王大中、王小云、王光谦、王志新、王晓东、王梅祥、王崇愚、丘成桐、邝宇平、过增元、朱邦芬、朱静、李亚栋、李蓬、李衍达、李家明、李惕碚、李景虹、杨卫、杨振宁、杨万泰、邱勇、张希、张钹、张洪杰、吴良镛、张楚汉、陆建华、陈难先、陈晔光、欧阳明高、周炳琨、郑泉水、赵玉芬、柳百新、施一公、孟安明、段文晖、范守善、南策文、饶子和、费维扬、姜培学、薛其坤、程津培、姚期智、谢道昕、隋森芳、顾秉林、雒建斌 ...
中国工程院院士:王玉明、金涌、尤政、曲久辉、金国藩、朱永贝睿、庄惟敏、范维澄、罗毅、周济、郑纬民、郝吉明、江亿、安继刚、柳百成、贺克斌、孙家广、聂建国、李龙土、李克强、倪维斗、韩英铎、程京、吴良镛、吴建平、董家鸿、吴澄、张建民、陈丙珍、钱易、张尧学、张亚勤、岳光溪、李骏、戴琼海...
在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,21个学科获得A+评价,A+数量居全国高校之首。
21个 A+学科
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A+、电气工程 A+、机械工程 A+、水利工程 A+
建筑学 A+、城乡规划学 A+、风景园林学 A+
力学 A+、仪器科学与技术 A+、控制科学与工程 A+、核科学与技术 A+
材料科学与工程 A+、环境科学与工程 A+、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A+
化学 A+、生物学 A+
管理科学与工程 A+、工商管理 A+、公共管理 A+
马克思主义理论 A+、设计学 A+
8个 A学科
数学 A、物理学 A、法学 A
软件工程 A、电子科学与技术 A、信息与通信工程 A
土木工程 A、化学工程与技术 A
8个 A-学科
生物医学工程 A-、应用经济学 A-、政治学 A-、社会学 A-
外国语言文学 A-、新闻传播学 A-、艺术学理论 A-、美术学 A-
清华大学世界声望
2023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,清华大学排名世界第13名、位居亚洲第三、中国大陆第二。
2023年THE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,清华大学排名世界第16名、位居亚洲第一、位列中国大陆第一。
2023 U.S.News世界大学排名中,清华大学排名世界第23名、位居亚洲第一 、位列中国大陆第一。
2023年WRWU世界大学排名中,清华大学排名世界第24名、位居亚洲第一 、位列中国大陆第一。
清华大学2022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
清华大学2022届毕业生共8003人,与往年相比有所增加。其中,本科生3197人(39.9%)、硕士生2657人(33.2%)、博士生2149人(26.9%);男生5135人(64.2%)、女生2868人(35.8%),男女比例为1.8:1。

清华大学2022届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8.0%。其中,国内深造比例为28.3%,出国(境)深造比例为7.1%,签三方就业比例为52.5%,灵活就业比例为10.1%。

从单位所属行业来看,毕业生就业人数较多的行业主要包括信息传输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,教育,公共管理、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,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,金融业等。

清华大学2022届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广泛,超五成毕业生选择京外单位就业。



【1978年,为适应国家政治经济形势变化、解决高等教育供需矛盾,清华大学积极参与,利用部分中小学校址和企业厂房创办分校。】

清华大学第一分校创办于1978年底,是当年北京市创办的36所大学分校之一,办学地点位于东城区黄化门街5号。
清华大学第一分校设置电子技术和电力工程专业。1978年年底招收第一届学生,招收了25个班,其中电力专业招收5个班。
1982年招收了第二届学生,为电子技术专业的2个班。
清华大学第二分校创办于1978年底,是当年北京市创办的36所大学分校之一,办学地点位于崇文区永定门外安乐林路18号。
清华大学第二分校设置机械工程和建筑工程专业,1979年首届招收了24个班,设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和民用建筑专业2个。
1982年招收了第二届学生,为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2个班。同年开设了二年制专科,设置锅炉安全与检测技术专业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,各招收1个班。
1982年12月,清华大学第一分校和清华大学第二分校合并为清华大学分校,培养工科机、电方面的通用技术人才。
1985年,北京联合大学成立,清华大学分校并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