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漫长的中国古代文化长河中,“秋”这个季节与悲愁心理有着不解之缘。
“今夜月明人尽望,不知秋思落谁家。”初唐诗人王建如是说,但是,并非王建自己在秋天的夜晚发出如此感喟,“悲秋”情结在古诗词中俯拾即是。就拿我们比较熟悉的作品来说吧。
王勃有《山中》一诗:“长江悲已滞,万里念将归。况属高风晚,山山黄叶飞。”将思归之情与萧瑟秋景融为一体。
杜甫《登高》中用“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。”来描写秋景,表达沉郁悲凉的漂泊老病之痛。
中唐诗人张籍的《秋思》:“洛阳城里见秋风,欲作家书意万重。复恐匆匆说不尽,行人临发又开封。”这是以见秋风而思家,那种微妙的情绪全在一封家书上。
南唐后主李煜的《乌夜啼》:“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。”描写清秋孤寂萧瑟的景物,渲染离愁别恨。
北宋范仲淹《苏幕遮》用秋来抒写羁旅之苦:“碧云天,黄叶地,秋色连波,波上寒烟翠……”
古代文学中的“悲秋”传统
早在先秦时期,人们对秋季与低沉心态的关系就已经有了意识。
《诗经·秦风·蒹葭》中有“蒹葭苍苍,白露为霜。所谓伊人,在水一方。”通过对秋天景物的描绘,营造了一个朦胧的苍凉意境,塑造了“秋水伊人”可望而不可即的形象,也是以秋景起兴写哀愁的典范。
屈原《离骚》中“日月忽其不淹兮,春与秋其代序,惟草木之零落兮,恐美人之迟暮。”通过季节的交替,写出了从年轻到衰老的一个过程,展露了悲伤的情感,感叹时光如梭;其《湘夫人》中写“帝子降兮北渚,目眇眇兮愁予。袅袅兮秋风,洞庭波兮木叶下。”凄清的秋景与惆怅的秋境结合,成功地点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。
随之的宋玉更是以一句“悲哉!秋之为气也”(《九辨》)奠定了千古悲秋的审美传统。
此后“悲秋”成为中国文学长盛不衰的主题。
“悲秋”情结与中国文化中的“天人合一”。
古代思想家们反对把天和人割裂、对立起来,而主张天人协调,天人合一。他们认为,天与人,天道与人道、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。
受“天人合一”思想影响,秋天在五行中属金,《汉书·五行志》云:“金,西方,万物既成,杀气之始也。”
据《周礼·秋官司寇》记载,周朝以天地四时之名命官,司寇为秋官,掌管刑法、狱讼。《礼记·月令》也说,审决死罪犯人也在秋天。
司寇为秋官,掌管刑法、狱讼;审决死罪犯人也在秋天,因为秋天草木凋零,山川寂寥,一片肃杀。周朝将天道与人道沟通,把自然规律与国家制度结合起来,体现了“天人合一”的基本精神。
欧阳修《秋声赋》中写得很好:“盖夫秋之为状也:其色惨淡,烟霏云敛;其容清明,天高日晶;其气傈冽,砭人肌骨;其意萧条,山川寂寥。”——人的情绪状态很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。
许多擅长以“悲秋”为主题创作的文人,其实多半都是创作当时内心有一定的不平之气。秋风萧瑟,秋水茫茫,草木摇落,白露为霜,满目萧条,一片苍凉。萧索的秋景,投射于诗人内心,正与或怀才不遇、或羁旅飘零、或爱情不顺的遭遇相类相通,天气与心情自然契合,引起了强烈的共鸣。
如柳永,他半生漂泊、饱尝人世的艰辛、受尽各种误解与白眼,他的词中有许多以秋意象来表现自己愁情的佳作,如《竹马子》有“渐觉一叶惊秋,残蝉噪晚,素商时序”;《凤归云》有“向深秋,雨余爽气肃西郊”;《曲玉管》有“立望关河,萧索千里清秋”;《卜算子》有“楚客登临,正是暮秋天气”等。
最广为人知的《八声甘州》中有“对潇潇暮雨洒江天,一番洗清秋。”这样的秋景,是为了引出思归的惆怅——“不忍登高临远,望故乡渺邈,归思难收。”
悲秋本质上是一种生命感发现象。“悲秋”文学创作正是这样一种生命的感发咏叹以及由此产生的诗人对生命、人生、社会的思考。
节日文化层面上悲秋的依据。
秋天最重要的节日是中秋和重阳。中秋节是团圆的佳节,古代读书人为了求学或为官有很多时候都是离乡背井的,秋天本就容易引人愁绪,在中秋佳节则更添故土之思。
如白居易《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》中写:
昔年八月十五夜,曲江池畔杏园边。
今年八月十五夜,湓浦沙头水馆前。
西北望乡何处是,东南见月几回圆。
昨风一吹无人会,今夜清光似往年。
用昔今对照的写法,从前在京城过中秋而此时在贬地对月惆怅,巨大的反差使得诗人感觉这秋风凉意更甚。
苏轼《西江月·世事一场大梦》中有:“酒贱常愁客少,月明多被云妨。中秋谁与共秋光。把盏凄然北望。”同样是贬谪时的作品,苏轼在这首词里情绪比较低沉,中秋夜的凉风、冷月都与孤灯气氛一致。
重阳节也是有团圆意味的。王维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中说:“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。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”重阳佳节,惹得在异乡的年轻人愁绪满怀,禁不住想象插茱萸的时候,兄弟们是否会意识到少了一个人呢?
李清照在“佳节又重阳”的黄昏,把酒东篱,感慨“莫道不销魂,帘卷西风,人比黄花瘦!”
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古代社会,古人对时序变换非常敏感,恰如魏晋时期的文论家钟嵘在其《诗品序》中指出:“气之动物,物之感人,故摇荡性情,形诸舞咏。”——天气转变引起万物的变迁,万物变迁又惹人的感慨,因此人们受到自然事物的感召,并将这万物写入诗歌进行吟咏。
萧瑟的秋天惹人无限思念,引人产生无尽忧郁的遐想。而适逢中秋重阳佳节,这种愁绪只会明显增强。
“睹落叶而悲伤,感秋风而凄怆”,秋天,让人感受到的不仅是生理上的清凉之感,更容易形成心理上的低沉之思。然而,这种现象虽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,并不是秋天诗意的唯一指向,刘禹锡等诗人就偏偏“我言秋日胜春朝”。
不论如何,“秋”的确是值得期待的季节。一场秋雨、一片秋叶,都载着那诗意,带我们驶向深邃的审美意境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