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天下有一人知己,可以不恨。不独人也,物亦有之。如:菊以渊明为知己,梅以和靖为知己,竹以子猷为知己,莲以濂溪为知己,桃以避秦人为知己,杏以董奉为知己,石以米颠为知己,荔枝以太真为知己,茶以卢仝、陆羽为知己,香草以灵均为知己,莼鲈以季鹰为知己,蕉以怀素为知己,瓜以邵平为知己,鸡以处宗为知己,鹅以右军为知己,鼓以祢衡为知己,琵琶以明妃为知己。一与之订,千秋不移。若松之于秦始,鹤之于卫懿,正所谓不可与作缘者也。
——《幽梦影》
心得:
人生在世,孤独乃常态,不被理解,亦是家常便饭,如能有一知己,知我懂我抚我慰我,那该多好。
但,恨无知音!
因此抗金名将岳飞在《小重山·昨夜寒蛩不住鸣》说:欲将心事付瑶琴。知音少,弦断有谁听。
因此作家廖一梅在《柔软》中写到:在人的一生中,遇到爱,遇到性,都不稀罕,稀罕的是遇到理解。
因此浪漫主义诗人徐志摩在给恩师梁启超的诗里写到: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;得之,我幸;不得,我命;如此而已。
由此可见,这世间只要有一个知己就足够啦。但世界何其之大,你我又是如此的渺小,能够遇到俞伯牙、钟子期那种高山流水般的知音,概率实在太小。
怎么办?
心斋老兄给我们出了个好主意:天地本为一体,万物皆备于我。如在人群中寻觅不到知音,何不到世间万物中呼朋引伴?
于是陶渊明把菊花当成了知己: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;林和靖把梅花当成了知己:疏影横斜水清浅,暗香浮动月黄昏;周敦颐把莲花当成了知己: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、濯清涟而不妖;米芾把奇石当成了知己:石不能言最可人......
知己,即自己也。知己就像镜子,我们其实是在对方身上看见了另一个自己。
人与物相交并引为知己,无非是在人群中找不到可以与自己相契者,而物身上却有自己仰慕的品质、移情于物罢了:如梅花孤高清洁、世俗难近,菊花东篱怒放、悠然自得;莲花亭亭净植、香远益清....我们其实是从物身上看到了最好的自己。可见知己并不局限于人,只要是真心相惜、真诚相待,而可以扩展到世间万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