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常识>

二晏的作品集(晏殊晏几道二晏所写《浣溪沙》词)

时间:2024-07-09 18:15:11

浣溪沙,唐教坊曲名,因春秋时期人西施浣纱于若耶溪而得名,后用作词牌名,又名“浣溪纱”、“小庭花”等。

张泌词,有“露浓香泛小庭花”句,名“小庭花”;韩淲词,有“芍药酴縻满院春”句,名“满院春”;有“东风拂栏露犹寒”句,名“东风寒”;有“一曲西风醉木樨”句,名“醉木犀”;有“霜后黄花菊自开”句,名“霜菊黄”;有“广寒曾折最高枝”句,名“广寒枝”。

此调有平仄两体。平韵体始于唐代韩偓,流传至今;仄韵体始于南唐李煜。通常以韩偓词《浣溪沙·宿醉离愁慢髻鬟》为正体。但是我们今天要分享的则是晏殊晏几道父子俩的《浣溪沙》词。那么,下面的时间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!



一曲新词酒一杯,去年天气旧亭台。夕阳西下几时回?  

无可奈何花落去,似曾相识燕归来。小园香径独徘徊。

晏殊的《浣溪沙》是我们最熟悉的一首。

第一句的“一曲新词酒一杯”此句化用白居易《长安道》诗意:“花枝缺入青楼开,艳歌一曲酒一杯”。一曲,一首。因为词是配合音乐唱得,故称“曲”。

“去年天气旧亭台”:是说天气、亭台都和去年一样。此句化用五代郑谷《和知已秋日伤感》诗:“流水歌声共不回,去年天气旧池台。”

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:“夕阳西下几时回?”夕阳西下,是眼前景。但词人由此触发的,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,对时光流逝的怅惘,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。

“无可奈何花落去,似曾相识燕归来。”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。

花的凋落,春的消逝,时光的流逝,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,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,所以说“无可奈何”,这一句承上“夕阳西下”;然而这暮春天气中,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,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,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?

“小园香径独徘徊”,即是说他独自一人在花间踱来踱去,心情无法平静。这里伤春的感情胜于惜春的感情,含着淡淡的哀愁,情调是低沉的。

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,广为传诵,其根本的原因于情中有思。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,却有哲理的意味,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。


唱得红梅字字香,柳枝桃叶尽深藏。

遏云声里送离觞。

才听便拚衣袖湿,欲歌先倚黛眉长。曲终敲损燕钗梁。

晏几道的这首《浣溪沙》是一首送别词。词人着力于描写歌女唱曲的优美动人,从侧面烘托出了悲离伤别的命意。

起首一句,着一“香”字,极言其唱得既甜美又饱含感情。由乐曲之名联想到真正的梅花,又以红梅之香比喻乐声,听觉与视觉、嗅觉交织起来,这就是诗论家所说的“通感”。

次句“柳枝桃叶尽深藏”,反衬补足首句。“柳枝”,指《杨柳枝》曲。古横吹曲有《折杨柳》。后世翻此曲者,亦多写离别行旅之情。“尽深藏”,是说其他歌女及所唱的曲子都远不及这位姑娘和她的“红梅”曲。而“送离觞”三字,点出歌筵送别。

过片二句,承“送离觞”从男女双方来写:男方才听便拚衣袖湿,感情简直无法控制;女方欲歌先倚眉黛长,尽量控制自己的感情。

“拚”,有甘愿、不顾惜之意。行人知道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,那就索性让泪水流下来吧。

“倚”,有依靠、凭仗之意。女子巧画长眉,宜颦宜笑,若是画作“远山眉”时,就更勾起人的离愁别恨了。

“才听”二句,写出行人与歌者早已心意相通,故就更容易被歌声感染。

结句敲损燕钗梁,暗用《世说新语豪爽》所载:王仲处咏歌时以铁如意打唾壶,壶口尽缺之典故,一方面说明男方对女方所唱激赏,两人感情达到了共鸣,另一方面钗梁断则暗示诀别,通过这一典型动作表达凄绝的感情。